相关栏目
最新文章
热点文章
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一通《二娘子家书》,书于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纸本。纵31厘米,横43.4厘米,19行,略残。1984年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到合肥工作,认为此家书为稀世珍宝,定为“精品”入目。【查看全文】
新世纪以来,二王书风逐渐代替碑学,成为书坛仿效的主流风格。风水轮流转,在当今瞬息变幻的世界里,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。应该说,二王书法成为书家们学习的对象,这是一件大好事,毕竟二王作为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,其在小楷及行草书上的成就千古不朽,历来成为人们取法的对象。当今书坛若绕过二王,无论从技法积累到风格建树,都将会缺失很多。【查看全文】
“三苏”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。 该书卷四“才识条”说:“苏氏文章擅天下,目其文曰‘三苏’,盖洵为老苏,轼为大苏,辙为小苏也。”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,纵横评说,长于分析,很有气势,代表作《六国论》。【查看全文】
吴昌硕是个资质良好,才华横溢,既按自身条件、审美取向去接受传统,又善于变法的艺术大师。他久寓上海,承海派之余韵,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。【查看全文】
在南宋院体花鸟画中,马远、马麟父子,是两个风格特殊的画家。他们精于山水人物,同时亦精花鸟。所画山水,笔法尚斧劈之硬,造型尚方棱折角之硬,而构图上更以“马一角”著称,这些气质特点也带进了花鸟画,一起开辟了花鸟画折枝构图新视觉。同时也在山水花鸟两种题材结合部展开了花鸟画的新意。【查看全文】
“修禊”,是古代的一种风俗。 每年到了阴历三月上旬,人们都要去水边用香草涂满身体,沐浴梳洗, 以消除不祥祛除邪气。早在西周时, 已有类似风俗——于三月三日由女 巫主持,祈福禳灾。战国时,因各国情况不同而“修禊”方式略有不同。到了晋代,演变为文人墨客借此良机雅集水滨,曲水流觞,饮 酒赋诗,比试才艺的活动。《兰亭修禊图》,描绘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和朋友谢安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,作曲水流觞的故事。【查看全文】
我们往往看到山水画家,偶作花卉,能够脱去花卉画家的老框框,自出新意,别饶奇趣。但是花卉画家,如作山水,多不入格,其故何在?【查看全文】
《赠汤若望诗册》是王铎为汤若望书写的册页,共写了八首诗。前四首是写给汤若望的,赞美了汤若望才华横溢和见多识广,抒发了自己对异域风情的神往之情,并祈望汤若望能出手相助。后四首是吟咏自己人生的,是追随天子,荣归朝堂,还是回归田园,耕读人生?表达了自己在国破家亡、战乱频仍年代难以抉择的矛盾之情。【查看全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