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昌硕先生170周年诞辰的特展
来源:淳道字画网 时间:2015-02-15 文章浏览次数:4337次
摘要:郑板桥是清代有名的画家,在“扬州八怪”中他是一怪。他出生于1693年,去世予1765年,在人间度过了七十二个春秋,经历了三代帝王。
郑板桥是清代有名的画家,在“扬州八怪”中他是一怪。他出生于1693年,去世予1765年,在人间度过了七十二个春秋,经历了三代帝王。他有一刀印章上刻“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进士”,说明了他的历史。他曾经做过官,但也只当过知县,所以他的另一方印章上刻着“七品官司”,用以自我解嘲。他是江苏兴化人,却到山东的范县、潍县去做了十二年的知县,在这十二年中他同情底层人民,关心百姓疾苦,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传说,比如如何惩治劣绅,如何拯救穷人,如何戏弄贪官等等。
有个财主知道郑板桥的书画名气很大,也想附庸风雅索字求画,多方托人求郑板桥写几个字给他,花多少银子都不在话下,却被郑板桥拒绝了。财主还不死心,亲自登门索字,这回郑板桥还真给他写了,共写了两个字“竹苞”。财主大喜过望,高高兴兴地回家找人裱了挂在正厅中央。郑板桥的朋友十分不解,就问他为什么给财主写字,郑笑着说:“你把这两个字拆开看看。”原来是用“个个草包”来戏弄痛骂财主的,朋友不禁叹服郑板桥的机敏。 然而对待老百姓,郑板桥却非常爱护。在当时百姓的眼中,他是少有的清官,他的画也常常寄托了他的为人为官的志向和思想。他极喜画竹,竹子在他的画中被赋予了许多的象征意义。他的题画诗中常常折射了他的人生和艺术主张。
他在潍县做官时,曾题诗于竹图之上:
衙斋卧听萧萧竹,
疑是民间疾苦声。
些小吾曹州县吏,
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说的是在他的官邸听到风吹竹林的萧萧声,怀疑这是民间的疾苦声,百姓的疾苦和我们这些当官的都是枝枝叶叶相连,其中饱含着深情。在封建社会他能做到这一点已很不容易了。
在他辞官离开潍县时,他又画竹,并题诗:
鸟纱掷去不为官,
囊橐萧萧两袖寒。
写取一枝清瘦竹,
秋风江上做渔竿。
这是他表达自己两袖清风,又轻视权力的诗。据说他离开潍县时,当地百姓依依不舍,送了一程又一程,而郑板桥感慨万端,写下了这首诗。
当他在逆境中穷困潦倒的时候,他还画竹,并表达自己的晶格节操。他有两幅《竹石图》分别题诗为:
其一
画根竹枝插块石,
石比竹枝高一尺。
虽然一尺让它高,
来年看我掀天力。
其二
咬定青山不放松,
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
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,他是借竹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,凝聚自己的意志的。这也是中国文人画家常用的一种寄托精神的方法和技巧。
通过画竹,他也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绘画理论,他认为画画最主要的是向自然学习,向写生对象学习。他说:我画竹子,并没有什么老师,是通过竹影印在纸窗上、白粉墙壁上,在太阳光里和月亮影里得来的。他是以竹为老师的,他说:“江馆清秋,晨起看竹,烟光、日影、露气,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,胸中勃勃,遂有画意;其实胸中之竹,并不是眼中之竹也。因而磨墨、展纸、落笔,倏而变相,手中之竹,又不是胸中之竹矣。”这就足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、酝酿于内心,但表现出来时,又是不同于这二者的,它已经是主客观的高度结合了。
同时,郑板桥在艺术上特别提倡创新,他的书法号称是“六分半书”,也称“乱石铺街”体。据说在创造这种字体时,他日思夜想,晚上做梦时,还在琢磨着如何找到自已的风格。他一边做梦一边用手比划着,不知不觉就画到了他身边人人的身上了。他夫人推醒他问道:“你在干什么?”他说:“我在寻找我的风格字体。”夫人说:“你有你的体(身体),我有我的体(身体),你不写你体,反要写我体。”郑板桥一想是啊,我应该写我的“体”。从此他就抛开了他长期临摹的前人的笔迹,开始创出自己的风格了。
郑板桥为人非常“狂傲”,这种“狂傲”其实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。他有一段题画的话这样写道:
掀天揭地之文,震电惊雷之字,呵神骂鬼之谈,无古无今之画,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。未画以前,不立一格,既画以后,不留一格。从中可以看出,他对自己是很自信的,又是很傲气的,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待古人和世界是有一种敢于超越其上的精神的。
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因为郑板桥而流传于世的,这就是“难得糊涂”。它是说在那个昏乱的社会中,不如索性装一下糊涂,这也是他的独特的反抗。
郑板桥的画多是黑白画,很少用颜色,他继承了前人如文同、郑思肖、徐渭的水墨风韵,并加以改造,形成了自己的个性。
贾宝萍花鸟画梅兰竹菊《清月图》
收藏